【跨市博弈】投資的最佳時機?
每當市場新高不斷,總有人懷疑,現在是不是「太晚」進場。可惜,歷史數據無情地證明,這種遲疑大多來自對「失落十年」的過敏反應。畢竟,誰都不想做那個在科網泡沫或金融海嘯剛爆炸時草率進場、十年後卻仍在賬面虧損的人。從1980年代到2020年代,標普500的年化回報率像心電圖一樣波動——1980s的17.3%,1990s的18%,2000s直接跌破零到-1%,然後2010s和2020s又各自回升到13.4%和14.4%。用一句話總結:市場的「失落」從不是永遠,熊市之後,總有牛市。
但這個故事的真正諷刺之處,在於投資人的心理錯位。當你在失落十年開始定期投資,短期內的賬面回報的確慘不忍睹。假如你從2000年開始,每月五百美元穩穩丟進市場,十年後也只剩下64000美元,跟1990年代同期超過170000美元的回報相比,確實令人抓狂。但如果你有膽有腦,讓這筆錢再躺十年,結果會讓那些在牛市進場的人汗顏:起步於1990年牛市的資產,最終增長至171895美元;而那位在2000年熊市中默默耕耘的投資者,其資產卻膨脹至驚人的253355美元,這場勝負其實早在忍受煎熬的那十年定下。
這不是什麼人生雞湯,而是鐵打的數據。所謂「定期定額是韭菜行為」的網路段子,純屬無知。真正韭菜,是在熊市時嚇得割肉,然後在牛市高潮時追高。歷史給予的最大禮物,就是讓你在失落時期撿便宜,前提是你得有耐心把這些籌碼抱到下一輪行情。
市場結構的變化,則為這場遊戲再添幾分荒謬。散戶投資、零手續費交易、社交媒體助燃的「逢低買入」信仰,確實讓過去十年每次下跌都短得像一場小感冒。從1955年以來,標普 500創新高之間的間隔愈來愈短,2020與2025年的熊市甚至像是插曲一樣轉瞬即逝。零負利率、量化寬鬆,還有政府護盤,讓市場就像打了激素的運動員——恢復速度快得反常。但這種「快速復原」的幻覺,能持續多久?沒人知道。
市場的真正危機總在自信膨脹時到來。二戰後到1960年代末,市場一片風平浪靜,然後1970年代的通脹、1973至74年的崩盤、1980年代的利率大棒、2000年代的金融危機輪番上演。每一次「新常態」自誇,最後都變成災難的前奏。現在的自動化交易、散戶瘋狂與政府干預,能否真的讓熊市成為歷史?這個問題的答案,恐怕只能等下一場金融危機來驗證。
所以,現在是投資的最佳時機嗎?如果你相信數據、相信人性周期的愚蠢重演,任何時機都是好時機。除非你是那個在風暴來臨前自信跑到甲板上的人——那麼,祝你在下一次失落十年裏,至少還有勇氣繼續定時月供股票。至於那些只想抄底、永遠等到「最完美時點」才進場的人,恭喜你,你永遠只會在旁邊做「花生友」,看着別人數錢。
徐立言(本欄每逢周一刊出)
www.facebook.com/hsulylab/
